看到有市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,網友“巴索風雲”相信,所有人的努力都是有效果的。在城中村當環衛工多年,陳叔漸漸發現,居民亂扔垃圾會臉紅了。作為環衛車隊隊長,每天調運2000多噸垃圾,讓唐求安感覺“壓力很大”。
  陳彬榮是看著填埋場的垃圾一天天長高,垃圾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他的想象。面對人們對焚燒廠的各種爭議,徐誠卻發現,仍有村民在路邊焚燒垃圾,其產生的二噁英對人體危害極大。
  今天是廣州垃圾分類處理全市動員日,我們將目光聚焦於5名與垃圾打交道的人身上。他們的經歷,包含了每個個體在垃圾分類各環節所做的努力。他們的觀察,或許對廣州下一輪垃圾分類工作有所啟發。
  “垃圾分類的所有努力都是有效果的”
  口述者:網友“巴索風雲”,宜居生態環境保護中心總幹事
  建議
  循環經濟需有再生企業對接
  小時候,家裡的很多廢品都會拿去變賣,這是我對垃圾分類的初始印象。真正對垃圾分類的概念比較清晰,是在2009年10月,番禺垃圾焚燒廠選址引發爭論。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,廣州的垃圾量太大了,建垃圾焚燒廠根本不能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,只能靠垃圾分類。
  意識的覺醒促使了行動。2010年2月,我們社區的志願者籌劃成立“綠色家庭”,從家裡開始垃圾分類。那時候缺乏技術,分出來的廚餘垃圾只能倒掉。我們將可回收物拿到再生資源站,可以回收的就拍下照片,回去告知居民。
  但有害垃圾要怎麼處理,我們也很困惑。2010年4月23日是城管接訪日,我將6袋有害垃圾送到城管委。此後,我持續跟蹤和記錄垃圾的去向,希望督促政府儘快拿出行之有效的垃圾分類回收辦法,可惜城管委還是因為無法處理有害垃圾而將其封存。
  慶幸的是,此舉最後還是促進了垃圾分類系統建設。媒體報道後,有企業開始聯繫我們回收有害電池,回收物的範圍也不斷擴大,增加了舊衣物等物品。
  從這幾年的情況看,由於缺乏政策扶持或政策不健全,垃圾分類後臺系統的建設並不理想。
  比如企業不願意要低附加值的產品,我們只能存放到一定量再給企業送去。但這就要求我們設立倉庫,且要有專人送貨,並不是很好的推廣方式。居民實行垃圾分類後,必須有完善的運輸和回收鏈條,由終端企業進行處理。
  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或許是解決的出路。過去,廣州把再生資源行業當成高污染、高能耗的產業,不讓其在廣州經營。而目前關於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建設,提得更多的是末端垃圾處理,比如垃圾焚燒廠和餐廚垃圾處理廠等,但焚燒只是利用能源,並非循環。
  如今重提循環經濟,肯定要有企業對接。比如垃圾細分後,紙張、廢玻璃等需要有專門回收的企業,經過技術處理,再次轉化到產業園的生產中,才算是真正的循環。對於這些高能耗、高污染的企業,可以在政策上要求其採用環保設施,做好節能裝置配套。
  垃圾分類是個持久戰,但我也慢慢看到了廣州的一些變化。去年,我在珠江新城看到有個女孩提著兩袋垃圾。她把垃圾拿到政務服務中心旁,分別倒到相應的分類桶中。
  有一個細節讓我非常觸動,她把廚餘垃圾的袋子打開,倒完垃圾後把塑料袋帶走,並沒有將塑料袋留在廚餘垃圾桶中。這讓我相信,我們所有人的努力都是有效果的,畢竟,已經開始有市民自覺去做垃圾分類了。
  “亂扔垃圾會臉紅也是一種進步”
  口述者:陳叔,天河區新塘街新一莊小區環衛工
  建議
  小區內部二次分揀效率會更高
  算起來,我做環衛工已經有十多年了。從30多歲做到46歲,也算近半百的人了。
  一年中我最怕夏天了,站在太陽底下不動都會冒汗,更何況還要戴著草帽、穿好制服掃垃圾?
  我每天的工作都很固定。早上5點半開始在小區內開始第一輪打掃,掃半個小時就去簡單吃點稀飯、油條。
  6點半,我開始把垃圾桶搬到定點投放的位置。7點,小區陸續有居民前來投放垃圾,我就在一旁指導和監督。說起這兩個詞,我也有點尷尬。我們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,被很多人看不起。
  我所在的小區是典型的城中村,外來人口很多。剛實行垃圾分類時,就有居民大聲反問:“你就是一個撿垃圾的,要分類垃圾,還要你幹嘛?”甚至有居民一邊吃荔枝,一邊當著我的面丟殼,讓我跟在後面掃。有居民會從樓上直接扔垃圾,也有居民離垃圾桶還有10米遠,就“砰”一聲地扔過來。
  這些我都習慣了。不老實本分,很難在這行堅持很久。看到居民垃圾沒有分好類,我會提醒他們。如果他們趕時間或不肯動手,我就幫幫他們。
  撕開垃圾袋後,唉,都是嬰兒尿片、發臭生蛆的垃圾,心裡都覺得很排斥。但做了環衛工這麼久,鼻子好像都不怎麼敏感了,也無所謂吧。
  還好,居民的習慣變得越來越好。定時定點投放後,小區乾凈多了,垃圾桶旁邊也不臟了。我們也在考慮怎麼把保潔工作做得更好,垃圾桶撤走後會留下痕跡,我們就經常用水沖洗,噴點藥水驅除蚊蟲。
  原來我們只有2個環衛工,小區的人每年都在增加,工作量特別大。掃一遍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。現在小區有5個保潔員,負責7個投放桶,晚上輪流上班,保證每人一天工作9小時以內。
  不過,小區有1000多人,僅靠5個保潔員還是不夠,小區的設施也不夠。收集垃圾桶後,我要送到小區外的垃圾分類房進行二次分揀。如果能在小區內部分揀,效率就更高了。
  這幾年,工資漲了一點。12年前剛來廣州打工,扣完社保後工資還不到500元,現在1個月工資加補貼有2700元左右,節假日還有工資補貼。
  我不嫌棄這份工。現在居民的態度越來越好,會跟我們打招呼。更重要的是,有居民當著我的面亂扔垃圾後,自己還會臉紅,這就是一種進步吧。
  “垃圾增長速度遠高於垃圾減量速度”
  口述者:唐求安,天河區城市管理局環衛車隊隊長
  建議
  建設垃圾壓縮站應有前瞻性
  天河區每天會產生2000多噸垃圾,都是我的“管轄”範圍。我要調運車輛,把垃圾運送到填埋場,每天壓力都很大。
  過去,天河區市容環境衛生局的環衛車隊都外包給私人公司,企業運作註重效益,經常超載,導致沿途滴漏嚴重。
  去年7月1日起,車隊收歸天河區城市管理局管理。政府管理則更註重服務質量,為防止垃圾收運出現滴漏,車輛不能超載,只能增加收運車輛,導致財政撥款也相對緊張。每天24小時,都有我們的車隊在外面作業,收運的垃圾來自馬路邊、內街內巷、垃圾壓縮站以及專門的餐廚垃圾分類運輸。
  餐廚垃圾的運輸是市民比較關心的,我們共有12條線路運輸餐廚垃圾。收運餐廚垃圾的車一般在晚上11點出車,有時候會工作到第二天中午兩三點,才能把餐廚垃圾全部收運完。
  如今,天河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很快,垃圾增長的速度遠大於垃圾減量的速度。目前,天河區有33座垃圾壓縮站,但數量仍不夠。
  如果每個街道旁都建垃圾壓縮站,保潔員可以將垃圾拉到壓縮站,方便車隊收運,減少運輸距離和運作成本。垃圾壓縮後,裡面的水分蒸幹了,減少了運輸的垃圾量,也能防止污水滴漏。
  事實上,在我跟垃圾打交道的15年裡,市民投訴最多的就是滴漏問題。但垃圾收運是動態作業,再好的設備也難免會出現漏水的情況,我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現在市城管委在研究建立大型壓縮站,對垃圾進行二次分揀,並蒸乾垃圾的水分,這是很好的解決方案。
  說起垃圾壓縮站,很多市民會覺得它又臟又臭。的確,垃圾壓縮站運作起來有噪聲和臭味,市城管委也想了很多辦法,噴灑除臭劑和殺蚊劑等,將作業時間調整到正常上班時間,減少擾民。
  聽說上海在城區中心建了空中花園式的垃圾壓縮站,在寸金寸土的城市,這是很好的方式。垃圾壓縮站建在地下室,臭味被封存在地下室,不容易揮發,路面的綠化會比較美觀,可以緩解居民的抵觸情緒。
  事實上,政府職能部門在建設垃圾壓縮站時,應該有前瞻性。新建樓盤在設計時就應該有相應的規劃,事先向業主公示。如果等到徵地建設時再聲明建立垃圾站,難免會引來民眾反對,政府就很被動了。
  “實行垃圾分類後垃圾填埋量減少了”
  口述者:陳彬榮,興豐垃圾填埋場運行經理
  建議
  環保公司參與收運有助於垃圾減量
  沒有來填埋場工作前,我還不知道工作環境有多惡劣。2002年從部隊轉業後,我就開始在興豐垃圾填埋場工作。那時候填埋場剛開始修建,我可是看著它一天天“長高”的。
  第一天上班就看到滿地垃圾,臭味難忍,都不好意思跟家裡人說,只能美其名曰“環保公司”。但回家後孩子聞到臭味,卻不讓我進屋,說“爸爸你好臭,到外面洗個澡再進來”。
  這些年,家裡人也漸漸習慣了,孩子都直接跟人說“我爸爸是撿垃圾的”。去年,我有幸入選廣州市優秀城市美容師評選,孩子就覺得我的工作很光榮,說“爸爸你也可以當美容師啊”。
  做這一行的同事,大都從農村出來。這裡工作累,但不需要特別的工作經驗,總比獃在家裡種地強。
  最近大家參觀填埋場時看到的防護膜,叫HDPE膜,作用很大。既能掩蓋垃圾的臭味,也能防止垃圾的污水滲透。膜覆蓋面有63萬平方米,要人工一塊塊鋪起來,26到30個人才能鋪完。
  在高溫天,我們還要穿上長袖連體制服,戴頭盔,穿上帶鋼板的鞋,防止被垃圾釘到或扎到。天氣熱時,膜的錶面溫度可達65℃到70℃。還沒走到鋪膜的地方,就已經一身汗了。
  我們凌晨4點開始上班,一直到中午12點。每次完工後,身上衣服全濕透,手和腰都會很累。不過,相比起部隊的訓練,這些苦是小菜一碟。累了還能和同事聊天說笑,挺好。
  說實話,這10多年來,填埋場垃圾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我的想象。填埋庫底呈橄欖狀,剛開始填埋時,垃圾一年最多會上升20多米,到了填埋坑中部,一年平均會上升10米。垃圾填埋會損耗大量土地資源,我們在填埋時會壓實垃圾的密度,儘量減少填埋空間。
  近幾年廣州實行垃圾分類,垃圾填埋的量有了一點點減少。興豐填埋場主要負責處理城區80%的垃圾,每年的垃圾量增長在5%到8%之間,而今年是3%到4%的遞增。
  垃圾分類仍需加把勁。廣州外來人口很多,生活習慣多種多樣,城中村的垃圾分類難題也要啃下。如果環保公司也能加入垃圾收運的環節,減量的效果會更好。
  很多市民關心我們的身體健康,每年我們都會去廣州市職業病醫院體檢,檢查中還沒發現因為空氣質量而引起的疾病。
  這段時間很多人去參觀垃圾填埋場,我也希望大家能多瞭解我們的工作流程,理解我們的工作。
  “不能忽視自身不環保行為”
  口述者:徐誠,廣州市第一資源熱力電廠二分廠總經理助理
  建議
  周邊村落應杜絕路邊焚燒
  4年前,我來到廣州李坑生活垃圾焚燒廠工作,此前我曾在上海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工作了6年。來廣州後,覺得這裡的垃圾焚燒廠更引人註目,受到社會極大關註,對監管的要求也更嚴格。家裡人也經常說:“你們又上報紙了。”
  在接觸垃圾焚燒廠前,我曾在上海的發電廠工作。發電廠對技術要求比較單一,技術員的專業背景也很單一,發電廠只是把能源轉化為電能加以利用。
  垃圾焚燒廠的要求則更嚴格,除了鍋爐技能、發電技能外,還要有相應的環保知識,比如煙氣指標、煙氣處理等。技術指標也更高,排出的水、氣體、固體等排放物都要達到相應標準才能排放,排放指標比一般的煤電發電廠要高。
  然而,垃圾焚燒廠的設備24小時都在運作,完全不出故障是理想狀態,因此必須加強監督。
  和其他地方不同,除了主管部門監督外,這裡還有十多名村民24小時駐廠監督,查看設備運轉情況。垃圾焚燒廠的運作與周邊村民生活息息相關,他們就是來挑毛病的,這比任何排放檢測都來得更嚴格。
  你也許會問,村民對垃圾焚燒技術不瞭解,怎麼監督?確實,村民對垃圾焚燒處理的工藝不瞭解,也不知道怎樣的情況對環境有危害。這些情況,我們都會給村民講解,讓他們理解。
  目前村民最大的抱怨,是垃圾車滴漏造成沿線道路有臭氣。這些問題我們會反映上去,同時也會組織沖洗車掃地,1天進行兩三次路面清洗工作。經過政府更換車輛等努力,問題得到改善。
  最近的垃圾處理廠萬人行活動中,很多市民會疑惑,既然垃圾焚燒符合標準,為何還要進行垃圾分類?其實,如果垃圾分類做得好,對焚燒廠也有好處。
  生活垃圾中的每項物資都有不同的環保處理方法。如果把餐廚垃圾分揀出來,進入垃圾焚燒廠儲坑的水分就會降低,生活垃圾焚燒的效率也會提高。
  我從事垃圾焚燒的工作年限比較長,身體狀況目前都挺好。我家裡人曾來參觀,瞭解垃圾焚燒廠的工藝和運營監管技術,希望能有更多市民前來參觀。
  工作中我也會有疑惑。周邊的居民對垃圾焚燒廠的關註度非常高,認為焚燒會造成污染,卻往往忘記了自身的不環保行為。事實上,在路邊焚燒電線、樹葉等垃圾,產生的二噁英對身體危害更大,對空氣污染也很嚴重。
  對於周邊村落的垃圾,我覺得收集後都可以直接送到我們廠里,也希望政府能主導這件事,杜絕路邊焚燒。
  微小的變化已經發生
  ?記者手記
  垃圾分類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,每個細小的環節都會影響到整個鏈條。
  在上述5個故事的口述者身上,我們看到了這個城市的一些變化。
  女孩將廚餘垃圾破袋傾倒,簡單的舉措卻令人觸動。在網友“巴索風雲”看來,垃圾分類的意識已經逐漸滲入人心。作為環境衛生整治的難點,城中村顯然是塊難啃的骨頭。但陳叔仍在默默地努力,勸導更多人自覺分類。
  調度車輛將垃圾運送至填埋場,是唐求安每天雷打不動的任務。但對於途中難以避免的垃圾滴漏現象,他卻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  陳彬榮對垃圾圍城的感受最為深切,在填埋場使用期間,他和小伙伴們仍要穿上厚實的裝備,鋪設60多萬平方米的防護膜,減少填埋場對居民和環境的影響。
  身處備受爭議的垃圾焚燒廠中,徐誠堅持用數據和技術保證運作安全。但他也發現了人們的矛盾之處,路邊焚燒垃圾對人體的危害更大。
  天天和垃圾打交道,他們也曾有過困惑、尷尬和不被理解,但他們仍在堅守,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分。
  在各方的努力和各界的挑刺中,我們看到,微小的變化已經發生,但變化還不夠。
  垃圾分類仍有許多細節需要改善,每個細節可能都牽涉到一項機制甚至一個系統的構建。但對於每個人而言,分類扔垃圾仍是舉手之勞。微小的改變,就能匯聚大能量。
  策劃:譚亦芳 本版撰文: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實習生 趙一菲  (原標題:他們的堅守 期待你的舉手之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w58nwbh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